火锅尬聊随想

2017年08月29日 大风 天气转冷,想到很久没有写过日记了。本计划着这几天早来学校可以找点时间写写东西的。 29 August 2017

2017年08月29日 大风

天气转冷,想到很久没有写过日记了。本计划着这几天早来学校可以找点时间写写东西的。看B站的一些up主总是说自己没有创作灵感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我感觉自己经常是处在一个相反的状态中,人的精神世界就应该是这样在经历中注入,在总结中输出,达到一种平衡。总觉得自己这一年都没有好好做过总结了,发生过这么多事情现在不进行记录也没有去年那种深刻的溢出感了。可能是习惯了吧,实在太久没有写东西了。

生活得精彩但不简单

先说昨天晚上去和外教及几个同学吃火锅的事情。总之大气氛就是各种尬聊。席间认识一位同学,机电,英语很好,交流很通畅。可能对他来说,机电真的不是一个好的专业,大学入学由于种种原因,大家进入了自己基本不了解的各个专业之中。机电4年的努力不想放弃,不想从其他的专业重新开始,选择了继续自己的专业又觉得前途渺茫,人走着一条自己觉得没有出路的道路,为了一个自己不想要的目标努力,心酸可想而知。就事论事,说句不好听的事实,中国的专业选择方面的教育真的是非常差,大家不了解他们学习的专业导致的随机分配我认为还不如明朝朱元璋定下的世袭从业制度,当然是不是每个专业都有缺口接受这么多学生,愚民是否正确又是后话了。

我可以理解这种想法,我要是在这个位置应该也会这么想问题吧,在之前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文章中,比较简单的陈述了我现在的价值观。我想要的是精彩的生活,而不是容易的生活,艰难与努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痛苦和煎熬同样精彩。我这么说可能是站的太远不能设身处地,而且我也不能说自己能够百分之百地契合自己的这种想法,它只是比较清晰,而只是我判断标准的大部分而已,可能只有一半多的脑细胞倾向使用这种标准进行决策投票吧。

中与外

席间我们也聊了很多关于中美不同之处。假期也去了几个国家小转,确实感觉到了不同,只是不好说优劣。

  1. 道德与法律的不同

在中国,依法治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了,法治也是目前政府提出12词中国梦之一。那么什么是法治呢,我们的生活到底能不能达到“法治”呢?一个月前跟同学去看了《战狼II》打斗场面值回票价,有一个情节却始终让我不吐不快,开篇吴京踢死强拆队队长,一个中国军人,竟然不相信中国法律。相信这不是军人素质问题吧,还是法律问题,法律给不了我们安全,暴力才能,与其期待着法律的保护,倒不如给一脚来的痛快。在电影院中看到观众的反应我想并不是只有吴京这么想。

从欧洲回来,关于瑞士军刀到底能不能带上火车这一问题,全团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没有人去查看相关条例,全凭经验。“我七大姑八大姨之前怎样的他的就被没收了……”诸如此类。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收不收是一个运气问题,是一个概率问题,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要带。人民不懂法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民不知道正确错误应该是有法律条例控制的,出现是否可以如何如何的问题时不参考法律,而是通过经验,口口相传的经验。而比这更可怕的,就是如上文所说,人民不相信法律。是谁赋予了那些车站工作人员没收管制刀具的权利呢?是法律。那么是谁赋予了那些车站工作人员没收非管制刀具的权利呢?确是人民。我们不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还把那些行使了权利的人称为“运气好”。反思为什么有人的合法刀具被没收,因为我们总是觉得谁在执行法律,谁就能解释法律。反思为什么古代官老爷能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呢?大约也是因为人民认同他这样做吧。

中学的政治书上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就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双标的社会中,同时也让我们的法律标准很低。我倒觉得应该道德就是法律,这个人做了坏事,只要不违法就应该被“无可厚非”,什么人钻了法律的空子,人们先想到的居然是道德上谴责这个人不应该去钻空子,而不是去尽力完善法律。建国之后颁布宪法到现在也有大几十年了,总是拿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法律不健全来说事这样也是不行的,我承认完善法律制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么长时间,我们的经济可以飞速发展,社会可以不断进步,为什么法律还是不能被人民接受?这其中必然就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其中双标的问题非常严重,我觉得这就是那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我选出了代表我发言的人,但是他的发言不能代表我,因为我也不认识他;同样的,他投票通过的法律我也不认同,甚至我都不知道,因为我自己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道德。那要是大家的道德标准不一样怎么办呢?这就是一块法外之地了,聪明的无良者就能讨到便宜,而胆小的本分人却总是吃亏。法律总是不能涉足这个领域,因为人们没有采取正确、错误的判断标准(之前一位师兄从美国回来跟我们交流的时候也说到了这个问题,西方人的思想是离散的黑与白,我们则是一个连续的判断标准,这次旅行倒是让我深有体会),而是把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也叫做坏人。法律、社会道德、我个人的标准,这些多重标准组成了中国社会的判断力,复杂也微妙。

  1. 好的生活是否应该有不同标准

这个问题我在很久之前就开始琢磨了,在席间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总是说中国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当一个科学家呢?(不知道这个现在还是不是了,反正我小时候这是普遍现象)长大之后,人们挤破头进入办公室打工又有多少人被动喜欢了他们的职业呢?或者说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喜欢做的到底是什么呢?老之将至,回顾往昔,我们最终想得到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社会都有一个普适价值,这非常正常,也是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基本条件。很多人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义为要“出人头地”,英语中就叫“be a somebody”,火影中说“我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人生价值建立在普适价值之上,换句话说,多巴胺的分泌和其他人的赞成比例和程度成正比。这种追求和物质或者其他精神欲望的满足其实是一样的,从人类建立社会那一刻开始就有了。

在我们国家可能这种现象更强一些。以至于其实人们认为我们的价值观就应该是相同的,并用自己的价值去衡量他人的判断与选择。社会价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是所有人思想涌现的结果,这个价值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引向趋同,这个影响力有多大有多迅速,想想为什么小学生都想当科学家就知道了。这种社会价值将职业、长相、生活城市等等现象都进行了排序,选择也许对普适价值来说变得简单准确,参考维度已经被大大降低了,就像高考一样,每个人都变成了一维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决定了他们的层次,决定了他们的方向,甚至决定了你的兴趣、喜好。因为我们(至少我也深有感触)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我外教说这跟各个国家的目的主张有关,我想跟传统文化应该是分不开的,我开始感觉到我们中华儿女的文化传承对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我觉得这不算问题,也没有对错,只是我开始没有想到吧。

Loading Disqus comment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