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奥武夫
人性的弱点,魔鬼的交易 • 22 March 2015
英美文学赏析课,在足够的铺垫下,看了这部电影,老师介绍它讲了“英雄难过美人关”的道理,还深刻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信奉马克思主义,欧美受传统宗教影响,中国崇尚人性的满足,而欧美则强调禁欲,这是我们很多欧美电影难以理解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在老国王的国度,出现了打扰人们欢聚的格兰德尔,它其实是老国王和蛇妖的儿子。我们的主角Beowulf出现了,杀死了格兰尔德,并去讨伐其恶母,却被其所诱惑,签下魔鬼契约。回来之后,Beowulf谎称杀死蛇妖,集成王位。老国王猜到真相自杀。50年后,Beowolf拼死杀死自己与蛇妖的儿子恶龙。影片最后意味深远,新的国王似乎又要签下魔鬼契约,此后进入无限循环……
人性的弱点。
为什么魔鬼的计策总能得逞?为什么这个循环一直可以延续?这里揭露了一个人性的弱点,人在很多时候还是自私的,尤其是有充足时间考虑的时候,我们会为了自己的私欲(权利、强壮、美色)签下魔鬼契约。另一方面,我们比较在乎眼前利益,为了眼前利益放任魔鬼的生存。文化的差异其实并不影响这些人的基本特性,前些天拍的《绣春刀》也是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北欧的《聊斋志异》?
对于魔鬼的印象,我可能跟别人有些不一样吧,可能是看过聊斋的原因。感觉国外的魔鬼、神跟聊斋中写的很想,他们是人的一面,作者借魔鬼影射人性,像童话一样。
恶魔并不存在,杜撰故事的人让他们体现人性。老国王的儿子格兰尔德,性情之中厌恶他人欢乐,这不是恶魔魔性的专属,而是人的基本心性,中国古话说“嫉人有,笑人无”就是这种感觉,贤者可能能够抛弃这种想法,一般人可能只是压制自身不表现出来,并不是没有这种想法,这时候人心就是恶鬼。这样想想,人比怪物可怕许多,怪物的好恶表现在表面,而往往人算计起来就在暗地了,很可能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就是蒲松龄先生全书想要表达的“人性比魔鬼更可怕”。